石家庄市妇产医院高新院区麻醉手术科刘淑香主任及其团队: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
时间:2021-02-02
点击数:5780 次
作者:外宣1
他们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每一例手术都离不开他们的呵护与陪伴。14名医生,26名护士,19个日夜,238台手术……这就是高新院区麻醉手术科团队。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每一位准妈妈的舒适平安,守护每一位宝宝的顺利降生,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改造手术间、优化流程,精准到每一个细节
手术!手术!手术!1月15日,石家庄市妇产医院高新院区被确定为新冠疫情期间中高风险地区孕产妇产检和分娩定点医院。一时间,一台又一台手术连轴转了起来。高新院区麻醉手术科刘淑香主任、李国芳副主任及杨会义护士长、刘静副护士长带领团队,立即投身到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中来。

麻醉手术科与感控处等科室密切配合,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在保障正常工作的同时,一点一点梳理各项制度流程。作为科主任,刘淑香主任要求团队:“必须要精准到每一个细节!”按照院感防控要求,麻醉手术科与基建办、后勤处等处室对主楼手术间进行适当改造,在东配楼新建隔离手术室,制定正常手术、危重孕产妇包括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子痫、脐带脱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重度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复苏、体重大于120kg孕妇麻醉等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并进行逐一演练。麻醉手术科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流程化、图示化,在最短时间内让繁重的工作井然有序。
一晚上8台手术,严格落实感控要求确保安全
1月15日晚上,对于麻醉手术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这是高新院区正式接收来自新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孕产妇的第一个夜晚,主任、护士长齐上阵,与2名值班麻醉医生、8名手术室护士共接诊手术8台。

患者都来自中高风险地区,防护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除了一直坚持的各种手术室无菌原则,更是要避免新冠病毒的交叉感染。正常情况下,一台剖宫产手术,从接患者、术前准备、输液、麻醉,直到手术结束大约1.5小时,现在为确保患者安全,必须严格落实感控要求,按流程一步一步操作,一台手术下来需要3小时。全部做完8台手术,已是第二天上午8点。彻夜未眠的主任、护士长走出手术间,脱下防护服,又开始安排手术室改造、优化流程、感控培训等工作……
最忙的时候,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刘淑香主任在手术间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李国芳副主任说:“刘主任在麻醉手术科工作了30多年,既是我们的前辈,又是我们的榜样!”在刘淑香主任的带领下,麻醉手术科团队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没有因为疫情期间各种困难而降低麻醉质量,没有因为害怕病毒而远离产妇。
加强防护、规范消杀,不给病毒留任何空隙
在手术间工作,需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密不透风,再加上隔离衣,身体就像裹在厚胶皮袋里一样难受。封在N95口罩里的鼻子嘴巴、封在眼镜和眼罩面屏下的双眼更是憋闷无比。最受罪的是耳朵根儿,稍有动作,口罩的松紧带就和着汗水反反复复地摩擦,没几个小时就会磨破皮,被汗水中的盐分蛰得生疼。活动大了、喘气快了,面屏就会聚集水汽,看不清楚;声音被防护服的帽子和口罩阻挡,正常的工作对话都要喊着说对方才能听清。为了减少上厕所,渴了也不敢喝水。等到终于可以脱掉防护服休息一下时,三层手套已把手指勒得麻木,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刷手衣裤拧得出汗水来。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面屏……一层层护具在脸上留下各种深深的勒痕。
防护服虽然厚重憋闷,但却是抗击病毒的“狙击手”。“由于手术室进行了改造,我们每天24小时有专人负责带领手术医生熟悉全新的进出路线,指导、监督手术医生在正确的位置穿脱防护服。”杨会义护士长介绍道,“手术室每日消杀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每做完一台手术,我们都要对手术间进行彻底消杀,绝不给病毒留任何空隙!”
舍小家、顾大家,感恩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无私付出
已经年过五旬的刘淑香主任,从1月15日至今一直吃住在科里。白天手术多,她一边安排好科里工作,一边穿上防护服来到手术间,连续麻醉三台手术是常有的事。除对工作一丝不苟外,她还时刻关心着科里的医护人员。“谁在手术间连续工作、谁还没有吃饭、谁身体不舒服、谁需要休息替换……刘主任心里一清二楚!”李国芳副主任说。有次夜班手术通宵达旦,清晨6点多才结束,夜班医生疲惫地靠在值班室的床边睡着了。这时又有新的手术任务,刘淑香主任不忍心叫醒值班医生,自己默默穿上防护服走进了手术间……
“科里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都有着多重家庭身份。是年迈老人的独子,是年幼孩子的家长,是妻子,是丈夫……为了抗击疫情,大家舍小家、顾大家,感谢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无私付出!”刘淑香主任动情地说。
“医院为我们做好了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家人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没有后顾之忧!”杨会义护士长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和谐、坚强、拼搏的团队,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需要,我们愿意坚持到疫情结束!”